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、教学名师和团队的认定工作,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深入实施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,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、提高课程育人实效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。本文整理了福建中医药大学2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,供各院校教师学习、借鉴。
《中医诊断学》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,研究诊察病情、判断疾病、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。
本课程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,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,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,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等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。
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,团队立足中医思维,一是拓展《中医诊断学》教材资源,以《中医诊断学》为主体,《中医误诊学》和《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》为两翼,为全国首创;二是拓展线上课程资源,建设中国大学慕课《中医诊断学》课程、国家级中医思维训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,创建“课堂-实践-慕课”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;三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,首创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方法,如设计“问诊双向翻译”“蒙眼诊脉训练”等实训方法。
本课程除了专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,还承载着德育功能,以“大医精诚”的校训精神为指导,重视学生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、甘于奉献、大爱无疆”精神的培养,在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,树立文化自信、专业自信,为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。本课程已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。
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
(一)挖掘中医人文元素,充实课程思政内容
团队发挥党支部在教研活动中的引领作用,通过党建活动联动,组织专业课教师、思政课教师、辅导员开展专题讨论,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、设计课程思政案例,呈现课程思政的多彩内容,满足不同学情下的个性化育人需要,力求找到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,根本任务紧密契合的诸多关键点。
挖掘名医事迹方面,强化文化自信。团队梳理了董奉、张仲景、陈修园等 30 余位的古代名医及张锡纯、岳美中、蒲辅周等20余位当代名医的医案和行医故事,从中挖掘既体现中医诊断的知识、思维、技能元素,又符合思政育人的道德、价值、情感元素,通过展示中医学及中国传统文 化的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,促成学生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力。
通过拜谒闽籍清代名医陈修园墓的活动,引导学生学习先辈的仁医、仁术、仁心,要用心、专心、潜心,投入中医事业,怀仁医之心精求仁术,成为像陈修园那样的精诚大医,为传统医学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;问 诊教学中,以古代著名医家的例子引出问诊中对患者的态度问题,引入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的概念,引入尊重患者隐私权思想,让学生体会中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时刻都存在着的对患 者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,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观念。
(二)采用多元混合教学,丰富思政融入方式
团队遵循“潜移默化,润物无声”原则,避免枯燥刻板、突兀的说教,将案例式教学法,PBL教学法,讨论式教学法等多元化混合教学法运用于课程思政过程中,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,实现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、知识 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。
打破传统印象,以讨论促长新知。在脉诊教学中,团队教师以脉 诊仪在临床中使用中的案例,发动学生研讨脉诊技术发展史。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,用新 技术的新进展打破学生传统认知,使其自觉吸收更多的前沿新知,开拓视野,学会与时俱进,乐于创新,以此实现思政思维的有机嵌入;望诊教学中,引入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对中医诊 断意义的讨论,引发学生对中医如何守正,如何创新的思考,引导他们不要做固步自封的中 医,而要成为敢于拿来为我所用、敢于创新的中医。
在八纲辨证教学时,从“证”是当前阶 段病位、病性的结论,辨证是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出发。提示学生证的变化意味着主要矛盾 的变化。引导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,要能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。以我国的发展过程举例,看看党的十九大之前与之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的变化,直观地向让学生理解如 何来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。从生活中来,到生活中去,让学生体会到触类旁通、学有所用的 成就感,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。
(三)拓展课程思政空间, 延伸思政育人时效
团队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基础上,通过课内课外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,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空间,打造多元化思政阵地,延伸思政 育人的时效,使课程思政的积极影响伴随学生的一生。
诵读经典片段,感性升华认知。实训课前组织学生身穿白大衣背诵《大医精诚》篇的节选,这种有仪式感的教学环节,提高 了学生的职业荣誉感,使他们感受到先贤们高尚的医德。又如教师通过微信群、QQ 群、学习 通与学生建立联系,在疫情特殊时期,宣传防疫知识,学习抗疫英雄事迹,树立医德榜样,与学生畅谈中医战“疫”的贡献,增强大家的专业信心和爱国热情。
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无偿 向学生提供医疗服务,组织学生参加义诊、健康科普宣传等公益活动,还通过现场病例教学向跟诊的学生进行诊疗示范,培养学生 “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”的意识和“患者利益高于 一切”的职业道德,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、敬业精神、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。
这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道德品质的修养,培养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、对医学的奉献精神、对病人的关怀精神,这些高尚的品质将伴随学生一生、为他们整个职业生涯带来积极的影响。
《经络腧穴学》
《经络腧穴学》是研究经络、腧穴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,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和主干课程,是学习针灸学的入门教程。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。
课程由经络腧穴理论教学和划经点穴实训操作教学两部分组成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络腧穴专业基础知识,熟悉有关的研究成果;掌握体表划经点穴操作技能,为针灸临床实践打好基础。
本课程已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。课程“倡思政,多融合、重实训”,倡导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,将培植专业和文化自信、夯实医德医风教育、提升职业胜任能力、培养爱国精神、守正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中,培养有理想 、有信念、有能力、高素质的中医针灸人才,将中医针灸发扬光大。
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,创建《经络养生与文化》、《经脉医学文化与传承》、《经络与女性健康》、《经络腧穴学(双语)》(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)等在线课程,拓展第二课堂教学,经络腧穴基础理论和针灸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相结合,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融合,正在建设强化腧穴定位体表解剖标志触诊的在线课程;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,实训课教学虚拟仿真与课堂实训相融合,提升实训教学效果。
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
针灸,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,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,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排头兵。
《经络腧穴学》作为学习针灸学的入门课程,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土壤。教育部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提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医德医风,医者精神,医者仁心,尊重患者,善于沟通,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教育。
根据文件指导意见,结合新医科课程内涵建设原则,我们在《经络腧穴学》这门课程教学中,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,在思政教学设计上,坚持“以学生学习为中心”的理念,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,创新课堂教学模式,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,将爱国情怀、专业自信、文化自信、法治意识、医德医风、医患沟通、人文关怀、科学创新等思政元素,更自然地融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,充分发挥课程的特色优势,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,将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。